栏目导航classification
联系我们Contact Us
云南现代物流技术职业培训学校
电话:0871—63322432 13116268157
联系人:董老师、戴老师
邮箱:yn56edu@163.com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21号(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旁)
就业指导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招聘 > 就业指导
浅谈高职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
发布时间:2012-08-0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入手,指出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其中原因,并针对高职院校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学生就业 就业市场绪论随着高校数与高职学生数的不断增加,庞大的就业人数和有限的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需求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在感叹:"工作越来越难找了!"因而如何正确地看待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 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高职生就业对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就业的主要问题1.1 就业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

    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着很大变化,近年来许多大城市都出现高职毕业生奇缺的现象。这就造成了一种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产品竞争力。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不仅集中在建筑、印刷、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中。更大量地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仅软件业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就高达40多万。因而,继"蓝领"之后,这种在高新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心智技能的"灰领"成为未来几年的紧俏人才。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是直接在一线从事工艺性极强的生产工作的"两栖"型人才。高职院校将成为培养"灰领"人才的直接摇篮。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上却出现了就业率低、就业难的现象,两种现象相比较不难得出结论:不是高职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不大。而是高职院校教育以及供给的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导致了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

    1.2 就业形势与择业观念之间的矛盾目前高职大学生仍然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影响,眼高手低、恃才傲物、拈轻怕重,不愿意去小地方、小单位。部分高职学生把毕业后就业看得过重,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但又由于脱离了当前就业的现实,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另一方面。在对自身的认知上,多数高职大学生仍存在"学历本位"的传统理念。认为自己比本科生差,存在对职业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看到高职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以及市场的特殊需求。

    1.3 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之间的矛盾虽然就业市场对于"蓝领"、"灰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另一方面社会对于高职教育以及高职大学生仍然存在较低的认同度,甚至歧视。高职高专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与本科院校相比。通常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二等教育".为数不少的家长和学生存在一种心态。觉得高职院校名声比不上普通高等院校,读高职没面子,这样就导致高职高专大学生生源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及用人单位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即使岗位没有如此需求,仍然倾向于高学历人才。另外就业市场上也存在各种就业歧视。依学历等实行差别待遇。无形中更降低了高职院校的档次,从而更加深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

    1. 4学生择业水平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同时招聘与应聘信息的不对称也使得应聘大学生往往处在就业的劣势一方,因此就业指导也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就业指导比较狭隘,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有些高校没有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力不从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 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1 用人单位方面企业与用人单位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于高职教育的认识仍然停滞在传统观念上。甚至存在歧视。当前大多数企业仍未能摒弃唯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即以学历或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唯一的依据。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往往不能检验真才实学。反而会走上"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与学校、学生之问缺乏供求信息的沟通也是造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3 学校方面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合理。仍然不能跟上市场需求。在办学理念上,定位不明确,没有明确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远离市场需求。具体的专业设置上,要么盲目求全求新求复合,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特长,也缺乏较强的实践性;要么功利主义严重,追求成本效益,设置成本较低的专业。造成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和粗放性、低水平重复等令人担忧的现象。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能很好地适应大众化科技化的发展要求。仍然按计划模式运作,培养的目标仍然是高层次人才、理论型人才、甚至"精英人才",不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特色培养,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极其严重。另外,教育领域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高职院校亦没有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2.4 学生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仍有待提高,这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目前由于高职教育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实践和工作经历。另外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高职院校大学生仍然存在与现实需求相悖的传统择业观。

    3  应对策略在缓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上,学校方面大有可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面对当前紧迫的就业情况。针对高职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学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制定应对策略。

    3.1 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是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国家建设既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设特色专业、特色学科,增强办学优势。

    其次,要改变目前课程设置重学习轻技术;专业课比例偏高;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陈旧落后,脱离现实的现状,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化和课程的内在联系性。将学习重点放到专业基础课,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自主选课创造条件。同时。学校方面要积极寻求各种机会增加实践性教学的环节。通过各种渠道建设和稳固校内模拟实践性教学基地。或直接在用人单位建立现实实践性教学基地。实现产学结合,并可以直接为学生与用人单位做好提前接触。

    第三,高校应采取措施改善师资力量、师资结构,拓宽师资渠道,改变师资来源从高校到高校的单一模式。多渠道引进师资人才。同时还应加强"走出去,引进来"策略,与企业、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人才交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改善师资知识结构。并且,在教师上岗后,积极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最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推动产学结合。促进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办学。高职教育具有开放性的功能。同企业的联系密切,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教育要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目前推进产学结合的模式很多。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等。作为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置宜的探求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2 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切实保证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毕业生就业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就业的制度保证。日益严峻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对以前的就业制度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加以变革,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首先,要建立强有力的就业工作保障制度。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与就业体系要求我们把就业工作贯穿和体现于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工作需要引起院校"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并需要院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尽快建立起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工作保障制度。保证有相对独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其次,要结合职业资格就业准入制度,实现授课内容与就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接轨。目前政府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制度,有关部门(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已经下发了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实行"双证制"的文件。一些单位在招聘录用毕业生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各种资格证和工作经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结合考证要求。确保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件。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教材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说是理论教学与市场实际需要"无缝对接"的有效方式。

    最后。还要积极协助构建高职大学生创业制度。高职大学生中不乏具备自主创业想法和能力的优秀大学生。但目前能够创业的高职大学生仍是少数。缺乏相关培训和机制保证是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也应协助政府部门,积极构建高职大学生创业制度,鼓励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

    3.3 适应就业工作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和创业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尤其在新的就业机制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的职业辅导与服务。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属薄弱环节,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首先。要贯彻和推行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学生。应面对所有学生。各高职院校可在学生入校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二年级时,针对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毕业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求职培训和择业能力培训。并提供相关就业信息。

    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高等学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由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负责工作。我国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建设上还有待完善。而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如在美国,各种不同的联邦法令、州法令和地方法令促使每所学校里都设立了职业指导机构,并且至少有1人作为指导人员对学生做职业指导培训。所有的职业指导员接受的职业指导培训都是作为他们毕业内容中指导方面的必修课程,另外,还有州、地区、国家不同水平的其他培训课程。这种培训控制着职业指导咨询培训的质量。

    第三,院校要积极开展对外就业交流与沟通活动。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就业信息不能局限于地区之间,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就业指导机构还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最后,还要重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并促进其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我国已经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各高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拥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4 从专业出发随着南通大港、大桥工程竣工,物流行业发展规划的实现,物流业将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将大幅度提高。作为南通物流高职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首先学好物流相关的专业知识,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的从学校到企业,由企业回到学校,这样既掌握了物流企业的需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做好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断的改进,也在不断的进步。

    总  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高职大学生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文化和专业技能,不段的去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上,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南通的浪潮中做出我们高职大学生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1 唐玉凤,邹立君,李燕凌。长沙地区高职学生就业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1.q-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

    2 林永春。大学生就业与高等院校实践性教学研究。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3 李玉侠,宋国双-调整地方高校课程体系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闭。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4 吴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就业的"无缝对接"模式研究咖。中国教育前沿,2006(9)

    5 郭捍华。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董颖。

CopyRight 2002-2011  云南现代物流技术职业培训学校  学校热线:0871-63322432 13116268157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21号(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旁)  qq:446170188  邮箱:yn56edu@163.com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074号